live800Link.onlinechat
live chat
北京外交人员人事服务公司 > 职工园地 > 学习天地 > 最新英语时髦用语探源及翻译

最新英语时髦用语探源及翻译
2015-08-26

  buzzword在英汉词典中通常被译作“时髦词语”,有时也被译作“流行术语”。导致这两种译法的原因是英语词典对该词的不同解释。根据《新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buzzword指“最近变得流行的科技词语,尤其是用作口号的词语”,而《韦氏大学英语词典》给出的定义则有两个:其一是“内容空洞、用以在外行面前炫示高明的科技词语”,其二是“流行词语”。而本文即将探讨的buzzword将被译作“时髦用语”,其意义将涵盖上述两层意思,也就是说既包括那些在报章杂志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也涉及那些在某些学科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术语。一谈到时髦用语,人们马上就会把它与新词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它们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归属关系。而时髦用语大多是英语中新近出现的词语、新义、新概念等。如果说新词是一面能折射出社会变化的镜子,那么时髦用语就是一面快速移动的镜子,反映出的则是转瞬即逝的变化。更确切地说,时髦用语是那些正经历着“辉煌”的词语,一旦它们不再时髦,便会沦为英语词汇中的普通一员,有些则是昙花一现,逐渐被人们所淘汰。汤姆·麦克阿瑟(Tom McArthur)曾指出“时髦用语尤其与公司经营、政府及科技的术语和行话紧密相关”。本文将着重从政治、商业、流行时尚和科技这四个领域来探究最新时髦用语的来源、使用及翻译。
一、    政治领域
  由于媒体异常高的关注度,出现在政治领域的时髦用语很容易得到推广。时下颇受关注的surge一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国防部2006年下半年就曾向媒体透露过向伊拉克增兵的计划,之后就有了《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其中就首次使用了surge一词,即:
  例1. A day after The Washington Post reported that the Pentagon was considering whether to deploy more troops, the Times said unnamed Pentagon officials had dubbed this “the surge option”. (2006/11/21 The New York Times)
  试译:在《华盛顿邮报》报道五角大楼正在考虑部署更多军队的消息的一天后,《纽约时报》报道说姓名未被透露的官员已把这称作“增兵计划”。
  之后各类报纸时常刊登类似的报道,有的甚至删去了option而单用surge,有的则用troop surge来取代人们惯常使用的troop increase。因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surge成了一个十足的流行词。正是由于它异常高的出现频率使它成为美国方言学会(American Dialect Society)2006年“年度词语”的提名词。该学会把surge解释为an increase in troop strength (意即增兵),并把它列为委婉语进行评选。最终surge 得到了31票,成为得票仅次于waterboarding(水囚刑)的词语。美国专栏作家卡罗琳·鲍姆(Caroline Baum)于2007年1月18日在彭博网(www.bloomberg.com)上撰文,把政治委婉语分成五类,即Passive Contrition(消极悔罪类)、Crusty Euphemism(表面类)、Word Play(双关类)、Desperate Denial(绝望否认类)、A Rose by Any Other Name(换汤不换药类),同时把surge 列入最后一类,认为该词与increase和escalation无异。2007年1月10日,布什总统向国民发表电视演说,称美国政府将增派20000多人前往伊拉克。之后surge的使用骤然增加。在2007年2月8日搜索谷歌的新闻网站www.google.com,发现troop surge出现了10896次。在surge出现之前还有一个表示美国继续其伊拉克政策的时髦用语,即stay the course。事实上,这一习语已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该词典提供的最早例句出现在1885年,当时该词被用作赛马术语,表示“坚持跑完全程”的意思。而就新用法而言,该习语可被译作“坚持到底”。美国方言学会也在年初评选时收录该词,把它列入Least Likely to Succeed(最不可能流行的词)的类别中。由此可见该词已逐渐失去了时髦性,这就像一篇报道中提到的一样:
  例2. The White House, meanwhile, announced that George Bush had stopped using the slogan, “Stay the course”, while the president himself hammered a new buzzword: “Change”. (2006/10/25 The Guardian)
  试译:同时白宫宣布乔治·布什已不再使用“坚持到底”这个口号,而总统本人已经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新的时髦用语——“变革”。
  这样的词语在词典中早已存在,只不过偶尔会因某些事件而又突然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在美国政界还流行其他一些词语,如earmark, tax gap(税收缺口)等。earmark是通过转义(conversion)获得新义,因为根据《韦氏大学英语词典》的解释,earmark作名词时只有两个意思,即“动物身上的耳记”和“标记,特征”,而这里的意思跟钱款有关。由于earmark作动词时还可以表示“指定(资金)作特殊用途”的意思,因而earmark的新义可被译作“专项拨款”,试看下例:
  例3. The buzzword du jour on Capitol Hill these days is “earmarks”. Yet neither Republicans nor Democrats have consensus on what constitutes pork or even how much of it fills the federal budget. (2007/1/20 Pittsburgh Tribune-Review)
  试译:时下在美国国会中流行的词语就是“专项拨款”。然而无论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尚未就什么才能算是政客为图私利而分配的政府拨款或者这样的拨款该占联邦预算的多少等问题达成共识。
  由于政坛瞬息变化,因而这些词语所具有的流行性也是比较短暂的。几年前盛行的一些词语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英语词汇中很不起眼的词语。例如2005年初美国方言学会把“red/blue/purple states”(可直译作“红州/蓝州/紫州”)评为2004年的“年度词语”。这是因为在2004年总统大选时新闻媒体把支持共和党的州标为红色,把支持民主党的州标为蓝色,把尚未决定支持哪个政党的州标为紫色,而如今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明显减少了,或许到2008年总统大选时这些词语可能会再次流行开来。过去几年中曾经在政治领域风光一时或仍再被不断使用的词语还包括近来一直挂在共和党人嘴边的benchmark(基准)、导致2000年总统选票重数的chad(选票孔屑)、中央情报局所执行的extraordinary rendition(非常规引渡)、引起西方国家恐慌的Islamophobia(伊斯兰恐惧症)、令世人震惊的September 11(“9·11”事件)、推翻萨达姆政权的regime change(政权更迭)、促使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WMD(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
  
二、商业领域
  商业领域应该可以说是产生时髦用语的温床。像营销学、企业管理、咨询业等方面都在过去几年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流行术语,如BPR(业务流程再造;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首字母缩略)、brand repositioning(品牌重新定位)、CRM(客户关系管理;为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首字母缩略)、guerrilla marketing(游击营销)、masstige(大众精品;由mass 和prestige拼合而成)、neuromarketing(神经营销学)、rebranding(品牌重塑)、reengineering(重组)、strategic realignment(战略调整)、viral marketing(病毒性营销)等。时下较为流行的时髦词的典型便是crowdsourcing。从词形上我们不难看出该词是仿照outsourcing(外包)和insourcing(内包)而成。根据源词的译法,我们若把crowdsourcing译作“群包”也显得比较合理,但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从公司外的一大群人中低价或免费购买产品或使用它们的服务等的作法。crowdsourcing由美国《在线杂志》(Wired)的特约编辑杰夫·豪(Jeff Howe)所创,它最初出现在该杂志于2006年6月1日所刊登的一篇文章中。美国《商业周刊》对该词也有所报道,试看下例:
  例4. The term “crowdsourcing” has the ring of a passing fad. But long before Wired contributing editor Jeff Howe put a name to mass Web collaboration in pursuit of economic reward, entrepreneurs and big businesses alike were starting to explore methods to tap the wisdom of the crowds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2007/1/18 Business Week)
  试译:“群包”一词让人觉得有一种像正在逝去的流行风尚的味道。但远在《在线杂志》特约编辑杰夫·豪想出名字来描述为追求经济利润而进行的群体网络合作之前,企业家们和大公司都已开始探索方法来利用大众的智力来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联系我们
北京外交人员人事服务公司

  •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23号
  • 邮政编码:100010
  • 电 话:65122200 65121457
  • 网 址:www.dpsc.com.cn

BDS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