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俱乐部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光辉岁月> 经典案例>国际俱乐部网球馆难说再见:那些“网”事

国际俱乐部网球馆难说再见:那些“网”事
2015-08-28

建国门桥东北角,有个北京国际俱乐部,很有名,俱乐部里有个网球馆也很有名。想当年,这是中国十大建筑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工程,当年北京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打从1973年它立在那儿开始,这座中国首个对外营业的室内网球馆,见证了太多的历史。不久前,网球馆因为要迁建停业了,众多球友纷纷来此打最后一场球,依依不舍地留影纪念。
          \

来龙去脉

从1982年起,季荣就在国际俱乐部网球馆工作。对于1982年以前与这座建筑有关的大事小情,他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他的父亲季恩义——新中国最早一批网球运动员中的佼佼者,1956年中国网球协会成立时的委员会委员,次年北京市网协成立时的副主席。

“1930年,我父亲13岁时就来这儿做球童,那时叫‘北京球房’,真正的译名是‘西绅总会’,在东交民巷那儿。1950年被北京外交人员服务总社接管,才改名‘北京国际俱乐部’。”季荣说。如今季老先生已仙逝,但正如他少年时勤学苦练,从一名球童成长为一名陪打员一样,最初文化水平不高的季恩义,通过自学和工作中的积累,后来不仅英文非常流利,而且负责中国网球史建国前部分的编撰。季荣的手中,有一部季老先生手写的信纸文稿,里面详细地记录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瞬间。“1957年,锡兰(现斯里兰卡)国家网球队来华交流,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支同我国网球队交流的外国球队,比赛地点就设在了国际俱乐部网球场。”季荣介绍,周总理和当时的体委主任贺龙等领导不仅到现场观看了比赛,还接见了运动员和教练员。也是从那以后,来华交流的各国网球队络绎不绝,国际俱乐部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外交活动场所。

1969年,随着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新的北京国际俱乐部选址在建国门外大街现在这个地方,从1973年开业至今。

        国内第一

其实在1969年那次规划时,在建设室内游泳馆和网球馆的问题上,高层领导之间产生了很大分歧。时任北京市建委主任的万里,专门就这个问题向周总理进行了请示,在周总理的支持和帮助下,最终决定建设网球馆。

国际俱乐部网球馆屋盖采用了“平顶双向钢管网架球形节点”的建筑模式,这使它成为了新中国建筑史上第一座网架结构的建筑。为了覆盖1600平米的室内面积,需要在17.5米高的位置,用大约64吨的钢材架设钢架结构。

“整个钢架是在现在球馆北侧的一大片空地上先完成焊接,然后用四台塔吊整体吊装过来的。”季荣说,“那个时代不像现在建筑、通讯设备那么发达,为了不吊歪了,先在钢架中心位置的地上挖一个一人深的坑,然后在网球馆的中心位置再挖一个同样的坑,两个人分别站在坑里,这是防止一旦钢架掉下来,别砸着人,由这两个人用哨子指挥吊装。”

那时,整个中国就只有国家体委所属的北京体育馆有室内网球馆,但那是专供国家队训练的场所,并不对外开放。国际俱乐部的网球馆也由此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对外营业的室内网球馆。当时国际俱乐部规划了10片室外场地和两片室内场地,但最后建成了5片室外场地和两片室内场地,而在今年9月27日迁建停业时,国际俱乐部已经只有两片室内场地了,而这两片场地将来还会出现在北侧新建的大厦当中。
         
\
          \

如今的国际俱乐部网球馆内,两片塑胶场地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其实已经是更换过两次后的塑胶地面了,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1969年重新规划后建设的国际俱乐部网球场地,都是石灰地。“修石灰场地时,最下面是砾土,它比较硬,做基础,上面铺上石灰粉,那时候用大解放去房山的灰场拉,拉了好几大车。”季荣介绍,石灰粉一车一车地倒上之后,先用爬犁给犁平了,然后再用高压水枪向上面喷水,“一片场地需要6到8个人,前面的人喷水,后面的人就跟着和弄,直到变成粥状,这样才方面找出平面。”季荣说,“再在上面铺上稻草,人拉着碾子压,干了之后再撒上红土粉,这样场地就不怕下雨了。”

但这样的场地毕竟还是不够平整,用得多了,球在上面的弹跳轨迹就不规则了,所以每年都要重新修缮一次。1980年,国际俱乐部网球馆决定更换场地地面。“我父亲与多家国外厂商联系,最后选用了日本生产的针刺尼龙地毯。”当时地毯的总报价合人民币10万元,将地毯从日本运输到北京也需要大笔的运费。安装这种地毯,日本方面的人工费用也是将近10万元人民币。

为了节省费用,季恩义与当时在北京国际俱乐部租用办公楼的泛美航空公司沟通,他们同意免费运输,但不可能专门运送,只能在飞机货仓有空时,一卷一卷地零碎着分批运来。“那时候,我父亲他们经常去跑海关仓库,到那边去找到一卷,运回来一卷。”季荣说,“大约用了3个月,才把全部的地毯都运了过来。”

而在铺设时,季恩义和全体陪打员一边摸索,一边铺设,用了一个月,终于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网球场地。“那时候工具不行,但一大卷地毯稍有误差,贴上就是一个小缝,球在上面就会不规则弹跳。”季荣说,“父亲当时出了一个土招儿,用钢丝来量。铺的时候先把地清干净,然后刷胶水,再贴地毯。有的地方鼓包,就用木槌砸。”场地铺设完毕后,国内网球界很多专业人士和驻华使节都来参观,驻华使节看后非常惊讶地赞叹:“中国也有这么好的网球馆!”闻讯的日本生产厂家也专程赶来,他们的代表疑惑地问:“这场地是你们自己铺的么?”得知细节后,那位日本厂家代表也由衷地敬佩,他说:“太棒了!”这块针刺尼龙场地,一直使用了17年,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队出国比赛前都要来国际俱乐部网球馆适应训练。
          \
          \

1984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首次访华,时任副总理的万里同霍克在国际俱乐部网球馆举行了网球友谊赛,开创了国家领导人在网球场上通过友谊比赛开展外事活动的新形式。1986年,刚刚当选美国副总统的老布什首次访华,也和万里在国际俱乐部网球馆进行了友谊赛。在此之后老布什三次来京,每次都要来国际俱乐部网球馆,打球的同时也看望这里认识的季恩义等老朋友。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来这里打球的人很多都是各国大使、国际要人及知名人士,其中包括美国大使洛德及他的夫人、俄罗斯大使罗高寿、日本大使阿楠等等。后来很多使节先后离任回国,但当他们再回到中国时,也都会像老布什一样,到国际俱乐部网球馆,同陪打员和老朋友叙叙旧。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来到了这里,开始学习网球,打网球,国际俱乐部网球馆又成为了传播和普及网球的前沿。在这里打了十多年球的陈宇就是众多老客户之一。1998年陈宇在朋友带领下第一次来到国际俱乐部网球馆打球。从那时开始,国际俱乐部网球馆成为了陈宇每周必去的地方。正因为如此,网球馆的迁建停业,给陈宇很大的触动。那天打完最后一场球,他发了一条微信,很多朋友看了都说写得太伤感了。他说,“在我心里,这个场地比别的都好,我适应这里了,打了16年风雨无阻,有那么多球友,和他们聊两句感觉特踏实,以后一段时间内都没了,特别舍不得。”

“朋友们先忍一忍,三年后一个设施更完善、品质更高的网球馆将呈现在大家面前。”季荣说。

国际俱乐部网球馆是国内首家室内网球馆,虽然设备设施当时居领先地位,但是经过41年的风风雨雨,与现代人对网球馆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已不适合举行国际性的网球交流活动,对它进行重建也体现了俱乐部人与时俱进的理念。

 

本文图片由季荣提供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21号
邮编:100020
电话:8610-65023975
传真:8610-85315900
网址:www.biccl.com.cn


BDS推荐